aether

aether

分享个人的读书、思考。建立了两个构建知识体系的博客站:人文百科:rwpedia.com,网络宝藏:wangluobaozang.com。先更新一些我以前写的文章。

未来是可以预测的吗?谈阿西莫夫《基地》

迪斯尼的《基地》开播,看了一下评论,说是和原著完全不一样。想要和原著一样也是没必要,毕竟原著大部分都是乏味的对话。但是也不能完全不一样,因为原著这部小说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地位,有他的独特内核,编剧看来是 get 不到。

在具有跨界影响力的科幻小说里面,《基地》怎么说也是前几位的。他影响了无数科幻作家、科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计算机专家、神棍,以及本拉登。

本书提出了一个对他们来说极有诱惑力的命题;人类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吗?在他之后,又有无数著名的科幻作品(电影、动漫、小说)在拓展这个命题。更重要的是,有无数人在政治、经济、社会、网络等领域去实现这点,以期获得人类群体的可预测或可控制。

为了讨论人类行为预测的思路,先讨论阿西莫夫在《基地》这本书是如何思考的。

首先,《基地》蓝本参考的是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本书极长,但是读起来极有趣味性,阿西莫夫有这么好的文笔就好了。参照《罗马帝国衰亡史》,基调是银河帝国将要衰亡,需要保留文明的火种,以及缩短其后的黑暗时代。然后三次危机对应的是军阀割据、基督教兴起以及大航海重商时代。

然后,预测的可行性,阿西莫夫有三个理论来源。

a) 玻尔兹曼气动力学,单个气体分子是无法预测的,但是整体可预测。只要把人类视作一个整体,就能够预测了。

b)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文明就像一个生物,有兴盛和衰亡的周期。

c)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文明的兴起来自精英领袖成功应对危机挑战。

这里只讨论基地三部曲,不讨论前传后传。因为作者写作的时间跨度长,写前传后传的时候想要表达的已经变了。

《基地》的结构就是,谢顿发明了心理史学,将人类作为参数代入一个复杂的公式,预测未来。第一基地是以编制百科全书名义到达端点星的技术专家,他们保存了帝国衰落之后的技术文明,并应对一次次根据心理史学所预言的危机。但实际上还有心理史学专家组成的第二基地在暗中修正预言中出现的偏差。

阿西莫夫本身所设想的这一切想要成立,是经不住细推敲的,但是,有补足漏洞的方法。对应三个来源是:

a) 我们知道蝴蝶效应、耗散理论,想要长期预言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超算系统、人工智能进行不断修正,去除系统的不稳定因素。后世大量的科幻作品都是奔着这种路数,比如《少数派报告》《黑客帝国》《西部世界第三季》《心理测量者》。在实际中各国情报舆情系统也是使用类似原理。对异常信号进行预警。

b) 把文明比作生物的兴盛衰亡,实际上后世有更广泛的拓展,那就是信息论的系统以负熵为生。系统需要不断吸收负熵(能量、信息)来维持局部的自组织结构。这个概念也是广泛应用,比如《魔法少女小圆》。

c)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对理论对应的是后来维纳的控制论。控制论是要求系统维持一个负反馈系统才能够稳定。

现在,负熵、负反馈、鲁棒性这些词语会出现在各种奇怪的场景中,因为这是对应了八十年代显学的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这是很多人所习惯使用的大杀四方的神器。

把帝国为什么会灭亡,用以上的黑话说一遍,就是帝国庞大的疆域是难以维持威权制的敏捷有效负反馈系统的,在无法维持负熵输入的情况下,系统只能优先保持川陀的秩序,遥远的边疆会被牺牲以及脱离控制,就如同一颗大树,枝丫逐渐枯萎,只有主干保持生机。主干的保存则依赖你姨所说的高铁上的龙骑兵。最终,由于枝丫的坏死,主干也无法保持。川陀,如同吉本所描述的罗马城,所有人共用一个脖子的怪物,最终也会由于无法汲取负熵而终结。

这种预言仅适用于封闭系统,但这恰恰是人们对封闭系统的预言如此热衷的原因,因为封闭系统是不稳定的,只能建立一个暂时的拥有负熵输入的稳态结构,而这种负熵是不可持续的。顺带一提,索罗斯所热衷的就是摧毁这种封闭系统,他的目标是建立开放社会。

而开放系统是不可预言的。因为开放系统中会处处出现新的负熵秩序的涌现。

不知道能不能看懂,反正我是尽力的去解释了。另外阿西莫夫在前传和后传中对一些系统有过有趣的观察,我会在以后专门讨论。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